篇章

98 篇

题材、形态、内容均无限定的三无产品。

UCCA 游戏研究论坛(第二日)

UCCA 游戏研究论坛第二天的笔记。比较值得关注的是陈旻和付善超的两个研究,可惜前者理论功底不太好,完成度不高,后者拉来对话的几个对象层次不一(Bogost 说的空间叙事怎么会是Jenkins说的空间叙事),恐怕还需要进一步说明。 蓝江《游戏世代的生存哲学》 * 游戏世代的来临:   –  各种游戏安利;   –  理解世界的新方式。 * 游戏和身体:   –  MP的身体唯一性问题;   –  宁芙没有灵魂只有躯体。   –  德勒兹:复多之物。 * 游戏和世界:敞开不可能的空间。 陈旻《把游戏重新带入艺术》 在1989至2010近二十年的周期内,围绕着电子游戏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实践,在电子游戏传入国内和发展迭代的不同阶段,艺术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等创作者们利用不同类型的游戏媒介进行艺术生产,开创了多条兼具反思性和创造性的艺术生产之路,...

UCCA 游戏研究论坛(第一日)

UCCA游戏研究论坛第一天的笔记。官方并未录屏,Bilibili上可能有用户自己录下了回放。比较推荐王洪喆与杨宸的两个研究。有兴趣可以关注次日的活动。 姜宇辉《火、电子游戏与超梦机器》 * 从被动性生发出主动性。 * 危险性:火。   – 巴什拉:火的危险性的几个方面。   – 生和死、绵延和时间的交织。 * How Games Move Us   – 游戏才是连接。   – FLow超越了被动和主动吗? * 理解游戏的情感经验   – 游戏的根本情感是「事件」。   – 快乐/肯定性;悬念/否定性。...

点实成金

宋人胡仔在讨论孟浩然诗歌时提到,诗句的好坏有时就靠一字之妙,仿若某种「点石成金」之术。将石头与金子并列比较,自然是希望突出诗人或仙人之高妙。可在东亚传统中,钱财毕竟是身外之物,长生不老的神仙成天变些金子似乎也没处可用,因此极少有典籍记载点石成金的丹方或是案例。相较之下。远隔重山的欧洲大陆上的炼金术传说就逼真许多,以致风行几百年,引得十数代人为之献身,直到十九世纪,现代科学早已萌芽时,各地的术士们仍会四下交流炼金所需的材料与配方。 想象一下,若是将一群中世纪的炼金术士(或道教修士)投放到二十一世纪,他们会将谁视作知己,又会去从事什么工作?或许是科学家,对科学史有些了解的读者自然知道,欧洲中世纪以降的炼金术是现代化学的鼻祖。又或许是金融家,...

窥私

凌晨一点,女友在写小说,同住的室友在洗衣服。为了改掉自己喜欢说话的毛病,避免影响女友,我拿着半听维他,跑到客厅坐着玩手机。只是要把日常任务做了,游戏上的一堆红点,挨个点掉就好。运气不好时一边点就会一边新增,让人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像个永动机一样将人关在里面。也不是真的搞不明白,无非是没按最优化的方式完成各项任务,一定有某种方式能够顺畅地消除所有代办,用掉所有需要在一定时间内用掉的道具,不至于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只是懒得想这些,好像不值得花那么大精力去为一些红点谋划什么,就连想到「能有所谋划」这一层,都与游戏本身无关,而是无聊,以及尴尬的结果。 或许是洗衣机声音太大了,室友肆无忌惮地做爱。...

青春期循环

关于一个小说,想了许久。内容说出来也无妨,就是一些瘟疫年发生的事情,总统为了避难到我们家旁边的国宾馆居住,国宾馆背后是一座山,山后是一座湖和另一座山,我们绕过山和湖和山去看他/她。问题就在这个「我们」,我能够设想到的,能够做出这个行动的「我们」,自然不是现在的我——十分钟之前弟弟出门了,去和兄弟玩耍,一起看电影,我坐在沙发上不愿出门,今天唯一一次离开家,是去旁边的便利店买些薯片和汽水——我失去了身体上的行动能力,跋山涉水不是不行,只是显得有些突兀。这就只能是十年前的我了,还有十年前的朋友,还是能在墙上水管上爬来爬去的年纪,也没有别的事情做,...

「政治性抑郁」考古

二〇一九年末,「政治性抑郁」概念在中文互联网上生根发芽。一篇名为《什么是政治性抑郁》的知乎专栏煞有介事的解释了这一概念,并宣称「近年来,政治性抑郁(political depression)已经从一种隐喻层面的症候成为了一种临床症状,符合美国心理学会(APA)的抑郁症标准」。其实单从命名来看就知道这一概念并不靠谱,难以用于临床诊断。然而由于一年多以来,各种社交媒体的时间线上不停出现这一概念(例如这个关于「政治性抑郁」的豆列),所以仍是花了些力气做了检索。 自然,这个概念并不源于中文。在 Google...

声之形

由于打小就不适应在公众场合说话,数年前决定做播客试试时,除去李如一的影响外,大致还是希望自己能突破一下边界,把在私生活里的巧舌(或毒舌)往外带一些,至于这样发表的想法是不是成熟,是否值得他人倾听就不好说了。后来发现,由于策划节目总是需要打草稿,不如直接写出来,哪怕就写个草稿也好,除非读者是阅读障碍,不然效果应该差不多甚至更好,于是就懒惰着一直不想更新。 播客是在路上听的东西,偶尔能从声音里听出主持人的形状,只要不去搜索对比照片,基本就可以当作是真的。要是实在是去对了一下发现幻想破灭,也算不上诈骗,就是自己耳朵一厢情愿,挑选了多种真实中比较好的那种。由于自己声音不算好听,多年前学了很久音频处理,专门用来把自己的声音变得更「好」...

扯扯方法

这篇文章原本应该叫做《开学一周之后》,题目是上学期(去年九月)拟定,那时候我对自己研究生的学习方法(尤其是看起来无比可靠的一鸡多吃计划)非常满意,所以准备写篇小东西。没成想一拖延就到了现在,原本的标题不再能用,人老了半岁,对原来那套东西也没那么自信了,原本想把题目改叫《谈谈方法》然后发出来,想了下这么对笛卡尔不太好,索性就叫《扯扯方法》,算是提前预告文章的各种不靠谱之处。 简单说,我的整体看法没什么变化,本科阶段的人文社科学习,除去基本的专业功课外,最需要的就是阅读。此处的阅读并非现在流行的对经典的精读或细读,而是对任何品质良好的文本的泛读。严格意义上,...

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to 隐形学园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Great!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up.
Success! Your email is updated.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