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胡仔在讨论孟浩然诗歌时提到,诗句的好坏有时就靠一字之妙,仿若某种「点石成金」之术。将石头与金子并列比较,自然是希望突出诗人或仙人之高妙。可在东亚传统中,钱财毕竟是身外之物,长生不老的神仙成天变些金子似乎也没处可用,因此极少有典籍记载点石成金的丹方或是案例。相较之下。远隔重山的欧洲大陆上的炼金术传说就逼真许多,以致风行几百年,引得十数代人为之献身,直到十九世纪,现代科学早已萌芽时,各地的术士们仍会四下交流炼金所需的材料与配方。

想象一下,若是将一群中世纪的炼金术士(或道教修士)投放到二十一世纪,他们会将谁视作知己,又会去从事什么工作?或许是科学家,对科学史有些了解的读者自然知道,欧洲中世纪以降的炼金术是现代化学的鼻祖。又或许是金融家,毕竟炼金术中也包含着最为深刻的对财富的渴望。可有没有一种职业,既包含着对科学法则的信念,又蕴藏着世俗世界的愿望,既可以展现无中生有的魅力,又可以满足人类的贪欲?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制造虚拟货币,或者说,挖掘虚拟货币。

说虚拟货币设计者或矿工们是二十一世纪的炼金术士倒也不算过分。在一般人眼中,无论是比特币、莱特币还是以太坊甚至名字就相当奇特的「狗狗币」(Doge Coin)都只是一串在互联网上运作的开源代码,本身没有任何价值。若是价格低到人人都能买到还好,那就算是新时代的电子玩具,无所谓是空气还是货币,权当买个开心。可偏偏近年来虚拟货币价格高涨,最高点时竟达到60000美元才能置换一枚比特币,比起刚诞生时可是涨了一千多万倍。这就不由得让人意识到现代技术世界里也有些魔法,能够将最普通的材料转化为最宝贵的财富。

这种赋予物品价值的魔力非虚拟货币所独有,而是所有货币的共同属性。经济学通常会用一个故事来解释货币的诞生:起初是以物易物,后来交换的种类过于复杂,交换的规模与距离也提升后,就需要一些物品作为中介,此时就出现了所谓的「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货币。早期货币大都是贝壳、矿石(金银铜铁)这样自身就有着相当价值的物品,经济学家通常认为这些物品的价值源于其稀缺的属性,人类学家则认为正是它们光洁的外观(一种美学价值)赋予了它们经济价值。可不论其价值来源,早期货币都完全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法币。

古代国家刚刚出现时的法币是由国家加工贵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国家施加的是标准性证明(如一两银子就是一两重)。可随着时间不断推进,货币上标注的重量与货币实际的重量越发脱节(如实际重一两,却标注为五两),直到最后就变成了「银本位」或「金本位」,即由国家持有一定数量的金银,而纸钞名义上的效力就源于国民对国家所持有的金银以及国家本身的信任。也可以有一种更简单的解释,像《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所说:「金钱并不是物质上的现实,而只是心理上的想象。」人们之所以愿意用实物去交换货币,只是因为它们接受并相信了这个集体的想象。

理解了货币的本质,也就不难理解比特币价值连城的原因。说到底,无非是有足够多的人相信一枚比特币能够值六万美金,于是它就真的值这么多了。可为什么是比特币而非其他代码?如果说法币的本质是人们对国家或市场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又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那么虚拟货币的本质,或者说其价值来源,同样也是人们对其所勾勒未来的信任。几乎所有的虚拟货币都会强调「分布式」「去中心」「加密」「安全」等等特质,并且仅从技术角度进行分析,大多数的虚拟货币的确与特定的代码运作相绑定,因此,此类虚拟货币的价值实际来源于对应代码(或者说系统)运作的效果。

不妨这样想象,虚拟货币就是一支股票,而虚拟货币所代表的技术就是一家公司。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人们投资某种虚拟货币,就是在投资相关的技术或特定技术所代表的未来图景。这就是比特币或任何一种虚拟货币最内在的本质。自然,这种本质无法支撑一千多万倍的增长,更无法解释完全不同技术的各路人等对比特币的热衷。可是别忘了,既然比特币在一个公开的金融市场中进行交易,就会出现追捧、做空等正常的金融行为。与此同时,随着比特币的价格不断提升,围绕比特币诞生的产业也逐步成型:

从上游的密码学家到下游的比特币矿工,从采矿机器的制造者到提供交易场所的平台运营商,甚至近两年来才参与其中的传统金融机构,已经有越来越多实际存在着的人或机构被卷入到这场游戏中。与一般法币不同,比特币是由系统自动发行,它的出生地并非银行而是矿工的矿机:矿工利用自己的机器维护了整个比特币的运作系统,系统则按照工作量给予矿工一定的工分奖励,也即分派比特币给矿工,这整个过程就被称为「挖矿」。并非所有矿工都能理解这一过程的本质,可是他们知道,只要打开专用的挖矿机器,再交上一定数量的电费,计算机就会从虚空之中造出财富,为他们的比特币账户带来更多的余额。

全世界最大的矿场之一(冰岛)
全世界最大的虚拟货币矿场之一(冰岛)

就此而言,比特币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用一种最为现代、最为技术化的方式,复兴了一种古代金属货币才具有的宗教体验。人们的确不明白黄金或白银为何出现,又为何价值连城,但只要所有人都相信这一点,只要还有人使用它、投资它、开采它,它就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可只需稍作思考便能发现,比特币绝非凭空出现。无论是产出比特币本身,还是产出支撑比特币价值的共识或信任,都需要消耗大量社会与物质资源。辉煌的故事中总有晦暗的角落:矿工们需要机器参与挖矿,那些被用来挖矿的显卡就像真正的矿工那样,会工作超时、透支自己的身体,从而逐渐死亡,全球的比特币矿工所消耗的电量也已超过阿根廷的全国用电,而生产这些电力又需要大量的矿物资源……

看起来,我们正处在一场大型社会实验之中。我们消耗真实的资源以获取一串串代码,我们将物质一点点转化为信息,我们逐步测试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看看它究竟能否被完全转制成二进制的密文。不论结局如何,不论多年之后,有多少人仍相信比特币的魔力,又有多少人只是将其当作现代炼金术。唯有一点可以确定:一切交换都有其代价。我们从虚空之中创造比特币的同时,也在将现实抛入虚空。

本文另有版本刊载于《时尚先生》2021 年  4 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