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九年末,「政治性抑郁」概念在中文互联网上生根发芽。一篇名为《什么是政治性抑郁》的知乎专栏煞有介事的解释了这一概念,并宣称「近年来,政治性抑郁(political depression)已经从一种隐喻层面的症候成为了一种临床症状,符合美国心理学会(APA)的抑郁症标准」。其实单从命名来看就知道这一概念并不靠谱,难以用于临床诊断。然而由于一年多以来,各种社交媒体的时间线上不停出现这一概念(例如这个关于「政治性抑郁」的豆列),所以仍是花了些力气做了检索。

自然,这个概念并不源于中文。在 Google Scholar 上用英文检索 Political Depression ,发现没有足够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可见并不是一个学术概念。换个方向搜索,发现这一概念的来源是 Robert Lusson 2017 年发表于 Huffpost 网页版的一篇文章。且与中文互联网上的介绍不同,这篇文章开头第一句就说明:「政治性抑郁症可能是一种符合APA抑郁症标准的临床症状。」换言之,这确确实实就是一种隐喻,而不是一个可以得到诊断的临床症状。

一个概念的繁荣既可以源于其效用,也可以源于使用它的人。「政治性抑郁」的风行自然与临床心理学家兼专栏作者 Lusson 无关,而源于它对现实的有效刻画。然而必须意识到,这种刻画的效用发生在隐喻层面,而并不直接指向其作用机制。按照 Lusson 的说法,她所界定的政治性隐喻是指一种与政治无力感相关(由其诱发或强化)的抑郁情绪,且这种相关性可能非常微弱且不易测量(特别要注意到, Lusson 指出,这种现象似乎还与美国人普遍的孤独情绪有关)。

在中文互联网的转述中,这一概念变得更容易理解,也更明朗:「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尤其是确信自己不受种族、性别、宗教、阶级或财富限制的年轻人,会更容易感到焦虑、愤怒、被欺骗或背叛,并且不愿意开始重新审视自我的信仰体系。而当人们发现当下的自己和原来的价值观步调不一致时,政治抑郁可能会反过来引发更深层次的、关乎生命意义问题的危机。」且不说这种表述是不是在和稀泥,但凡读过些书就知道,这就是普遍的现代处境,并不一定指向政治事件或政治性。

也不能说和政治完全没有关系,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处境下,政治事件确实可能强化个体的无力感。可这种无力感既有其根基,也并非什么独异之物,一部分源于自我和社会(他人)之间的冲突,一部分源于青少年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的碰撞,一部分源于区域、语言、封锁等等带来的信息差,一部分源于私生活中的些微状况。从隐喻的角度看,「政治性抑郁」(尤其是这一概念的流行)的确展现了一种思考个人与政治关系的空间,然而从治疗或临床的角度看,将一切归因于新闻或政治,也仅仅是在逃避个人所面临的更实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