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与无线的经验

出于隐私、健康、心理或意识形态的理由,当代出现了不少希望更多享受「离线」生活的个体与组织。然而在线并不仅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特殊的经验模式:空间、物质、自我、组织本身似乎没有改变,但我们经验它们的方式几乎不可逆转地发生了变化。没有必要担忧变化的发生,它已经发生,我们也已经适应。唯一需要惋惜的是身体中的其他可能,一些让我们能更好理解当下经验的可能:十九世纪的乘客会担忧火车的速度会导致风景的消失,我们则从未想过同样的问题,因为火车对我们来说已经太慢了。
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其意自见
智能手机的社会学

当我们用基于智能手机的新的、没那么有形的连接网络来覆盖这些生态系统时,日常经验的结构已经被改变了。日常生活中如此多的技术手段被吸收到这个单一的设备中,使我们失去了各种可识别的,甚至是独特的城市场所、生活手势和实践。
智能手机提供了一种新的无线、无形的经验模式与交互界面,这种隐蔽性同样增加了控制经验与自我塑造的难度。非物质、去空间、不完整等等性质都可以归结于 A16Z 的经典论断:「软件正在吞噬世界」。智能手机并不是新经验的源头,它只是世界逐渐变软的过程之映射。
罪恶之都:帕洛阿尔托

如果像哈里斯在后记中写的那样,「只有资本主义,一个非个人的系统,通过人的作用来实现资本的不断积累,」那么,帕洛阿尔托系统究竟在什么地方进入这个等式?帕洛阿尔托体系与历史学家爱德华·巴普蒂斯特所说的「鞭打机器」体系(the whippingg-machine system)……有多大区别?它与帝国主义代理人长期实施的科学管理制度……有多大区别?换句话说,帕洛阿尔托系统与帝国、与资本主义本身有多大区别?
哈里斯(Malcolm Harris)新书《帕洛阿尔托》(Palo Alto)绕过特纳《从反文化到赛博文化》与卡梅伦《加州意识形态》的时段,将加州的历史回溯到二战之前,勾勒加州早期的压迫与剥削史,并认为加州甚至整个当代科技世界的意识形态与其早期历史一脉相承。同书另一篇更温和的评论来自已被亚马逊收购的《华盛顿邮报》。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的一段弯路吗?

互联网的敌人是其自身,是强调平等导致的鸿沟,是信任泛滥导致了猜忌,是过度连接导致了隔阂。互联网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呑身之蛇与巴别塔,是现代社会的自反性。
无洞见有整合。结论落在「互联网并非人类历史的一段弯路」,在充满技术思考的评论中少见地引入了大量社会决定论因素。
唯一的答案是戒网

即便没有此类运动,我们也可能不会加入中国的敌托邦。但我们自身秩序中的敌托邦因素将继续存在。
中国与西方的两条互联网发展路线被发现越发相似。与中国的集权做法相比,西方的隐私和权威之间的关系不断演变。尽管西方的后隐私秩序仍非集权,但其强加的监视、评级、审查和公开羞辱已迈向威权。因此必须以一种近乎反对互联网的方式来恢复隐私,利用社会力量(社会惯例)来限制技术力量和技术实践。
做款浏览器插件

建立浏览器插件,除了实用、效率的好处外,我想说,以一种读写并用的方式参与数字世界、发现某个问题并考虑通过外部调整来加以解决,这简直太有趣了。
讨论将浏览器插件作为副业的优劣。浏览器插件所需时间和精力有限,但效用却不受限制。同时,插件也提供了一种方式轻量地检验产品利基。在与原生软件或网页体验兼容以及 API 调用等方面,插件存在独特的风险。总结部分,作者无意中道出了软件研究的关键——通过积极主动的外部调整而非被动阅读来参与数字世界更加有趣——而插件正是一种「骇入」坚固信息系统的方式。
学书不成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如果我们无法以光速前进

金草叶的故事总是被拆分成多个层次,具有多个叙述者和多重声音,构成前后递进的解释,一点点接近谜团中心。这些谜团有的能够被解开,有的则根本不需要解开,只需要持续地凝望。故事总是关注非常基本的事实——疤痕、色彩、记忆、道路、气味、档案、崇拜——随后将这些事实置于社会边缘。看似笨重的结构和力求精巧的结尾相互结合,力量迸发于边缘事物被正常化/被理解或是逐步迈向正常化的地方,也即台版书评中所说的「归位」。
交易的世界

大宗商品交易本质是在做地缘与信息套利,行业兴盛于小作坊的不合规运作,在石油危机、苏联解体、中国兴起三个事件中乘浪而上,最终衰败于信息民主化(布隆伯格)、反全球化、碳中和、公开化与中国的入场。后新冠的大宗商品交易哪怕仍旧火热,却也已经脱离了原有的白人男性交易哲学。从八十年代交易员与营业员的分野开始,商品本身已经脱离了其实体性,这种无道德(或曰不认同任何权威机构的道德规训)的哲学开始无从逐渐退场,今天则更难见其踪影。这表明,「营业」的无道德性寄托在实体商品之上,无法在交易所的交割中实践,因此或可将此「无道德性」称之为现代商品的原始品质(不受管辖地朝向利润流动),期货交易的数字化则通过消解其物质性(自然也包括美元的物质性),将商品重新纳入一套完整的政治与道德秩序。
秉烛夜游
秉烛夜游,昼短夜长
Unpacking
一个简单轻松的收纳小游戏,适合心烦意乱的时候玩,非常解压。玩家从女主人公的视角出发,帮助她把搬家过程中打好包的物件从箱子里一件件拿出来,摆放至合适的位置。游戏里的数个章节展现了不同的房间,从小到大,从简单到精致,对应着主人公人生中的不同阶段。

游戏的核心在于「物」,在摆放与收纳的过程中,玩家能从物品和房间环境的变化推测出主人公的性格、喜好和人生轨迹。能看出她何时受到了挫折,也能看出她不变的坚守。但这种第三视角的观察又并非是精确的,主人公日记里的寥寥数语只能佐证部分猜测。我们总抱有了解他人的好奇心,帮忙整理房间是一种相较朋友圈而言更加亲近和私密的窥探,但依然保留了距离感,正如一个故事留下恰如其分的遐思。
玩物丧志
玩物丧志,岂不美哉

使用 Python 脚本下载 Archive.org 上的电子书。因研究需要,在找巴赞(Barzun)的几本书,遍寻互联网最后只在 Archive.org 翻到。注册账户后发现只能每次「借阅」一小时,虽然无限续借但次数多了也心生厌烦。脚本安装和使用都很简单,原理是从页面上下图片后拼接成 PDF,Mac 和 Ubuntu 均测试过没有问题,支持同时下载多册,暂未碰到限制,防君子不防小人。

扫描一本质量略差的 PDF 时想起此前测试几个开源 OCR 引擎的情况,中文环境下百度的 PaddleOCR 在低质量的图像中表现非常好,看效果图 UPDF 的结果类似 Paddle,遂下载试用。纯价格和功能考虑,UPDF 算是 PDF Expert 的低配,阅读、勾画、整理、OCR 基本功能齐全,也兼容 Windows 和安卓平台。至于 OCR 方面,UPDF 使用的是不是 Paddle 而是 Tesseract,单一语言识别效果和 Abbyy 互有高低,多语言混排则 Abbyy 显著更好。
Member discu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