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min read

声之形

可惜阿多诺无法听到斯科特的吟唱。不然,面对这位早些时日进入坟墓的法国亡灵,和他那古怪的「摄声」装置,阿多诺大可自信地添上一笔:这是人类最后一次试图推倒通天塔。

1853年的某一天,法国人斯科特(Edouard-Léon Scott de Martinville)在翻阅一篇关于人类生理学的文章时突然想到:是否可以对文字进行进行摄影?如果摄影术(photography)可以仿照眼睛制成镜头捕捉稍纵即逝的图像,那耳朵的复制品是否同样能够捕捉唇齿之间的话语?根据生理学作品对人耳结构的描述,斯科特逐渐制造出了自己梦想中的机械耳朵:1857年,在向法国科学院提交的文档中,参照「摄影术」的拼写,斯科特将这只耳朵的功能称为「摄声术」(phonautography)——拆开词根就意味着「声音的自动书写」。

在斯科特的机械耳朵发明一百余年后,二十世纪的研究者们才意识到,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录音设备。倒不能说研究者们过于马虎大意,因为大部分人既看不懂斯科特的机器,并不明白它记录下的究竟是什么。按照斯科特在专利申请中的描述,他在一块玻璃板上覆盖了一层极薄的灯黑,上面固定着一个小号,小号的一头有一层模拟耳膜的薄膜,在膜层中心有一根细且硬的野猪鬃毛,将将能碰到灯黑。当摄声开始时,玻璃板要以一定速度水平滑动,同时人们在小号开口附近说话,引起膜层的震动,让鬃毛在灯黑上留下印迹(inscription)。

1859年款「摄声机」

1857年,「摄声机」引起了法国国家工业鼓励协会(SEIN)的注意,在其支持下,斯科特用半年改进其发明,将一块只能记录一段声音的玻璃板,升级成了一个可以记录二十秒左右音频的旋转圆筒。在介绍中,斯科特满怀激情地写道:「人们是否希望有一天,从歌手嘴里逃逸的乐句能在一张顺从的纸页上写下自身……并留下不朽的印迹,哪怕记忆已经遍寻不到它们的踪影?……当作家半夜起身、即兴创作,她可否在第二天自由地想起,那种无法用独立的笔尖无比缓慢地翻译的、不断消逝的思想?」

斯科特尝试解读「摄声机」的印迹

对斯科特来说,「摄声机」有希望忠实记录下那些不能留存的事物,这不只包括人类的语音,也是要将整个世界的所有声音转化成一种通用的语言。在1857年10月的一次演讲中,斯科特似乎是在对整个世界呐喊:「我看到自然之书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打开,无论我多么渺小,我相信我能够阅读它。」然而事与愿违,无论如何加以解读,斯科特仍旧无法将这些印迹还原为任何语言。面对一张张充斥着波浪的画卷,他逐渐让步,认为「摄声机」的主要用途是声音研究与音色分析,而不是进入自然之书的钥匙。

「摄声机」的确留存了自然之书的某个侧面:一百多年后,一个音频历史学家小组在巴黎科学院发现了一批「摄声术」及其录音,并通过计算机进行了还原。这些线条最终被转换成现代人熟悉的音频波形,从电脑扬声器中缓缓播出后,人们听到了斯科特的低吟,那是法国民歌《月光下》(Au Clair de la lune),也是在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二十年前产生的世界上第一段录音。坟墓中的斯科特永远不会想到,这些线条无法被阅读,但却可以被「回放」。

事实上,斯科特从未设想过「回放」功能,因为对他来说,「摄声机」所绘制的图像应该有其自身的意义。发明「摄声机」前,斯科特是一位速写专家。在1849年的《速记史》中,斯科特介绍了速写的发展,以及他对创造一种精确而普遍的声音印迹的殷切希望。在这本书的导言中,斯科特提及大量从未被印刷的口语对话,认为它们的消亡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正是基于速写工作中的感悟,斯科特发明了「摄声机」,也正是在「摄声机」的印迹中,斯科特仿佛看到了速写的影子。

克拉德尼的声学实验
克拉德尼的声学实验

本文需订阅后才能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