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游戏研究论坛第一天的笔记。官方并未录屏,Bilibili上可能有用户自己录下了回放。比较推荐王洪喆与杨宸的两个研究。有兴趣可以关注次日的活动。

姜宇辉《火、电子游戏与超梦机器》

  • 从被动性生发出主动性。
  • 危险性:火。
      – 巴什拉:火的危险性的几个方面。
      – 生和死、绵延和时间的交织。
  • How Games Move Us
      – 游戏才是连接。
      – FLow超越了被动和主动吗?
  • 理解游戏的情感经验
      – 游戏的根本情感是「事件」。
      – 快乐/肯定性;悬念/否定性。
      – 元情感层次:不可见的痛苦;绝望;严肃。
          – 世界已经不再痛,在游戏中寻找痛。
  • 游戏的时间是点状的瞬间。
  • 游戏的终极体验应该是交感:为他人而死。

冯梦波《电子游戏三十六年》

  • 翻画电子游戏。
  • 1994《游戏结束:长征》
  • 8bit的红星闪闪游戏。
  • 2009UCCA的互动卷轴作品。
  • Q4U,2002,文艺复兴学会,芝加哥。

王洪喆《迷宫何以表意》

  • 十九世纪的小册子《冒险的手艺》。
  • 十九世纪的洞穴冒险者。
  • 探洞的活动古已有之。
  • 现代的洞穴探索(物质性探索)是破解神谕。
  • 奴隶的洞穴和政治的洞穴。
  • 猛犸洞的游戏史与游戏开发者的洞穴反抗。
  • AVG的遍历叙事也是洞穴探险的模拟。
  • Aaresth忽略了遍历文本的物质性基础。(游戏与洞穴的关联。)
  • 通过遍历对抗死亡,向前回溯。
  • http://www.digitalhumanities.org/dhq/vol/1/2/000009/000009.html

韩宇华《作为物质性现实的游戏》

  • 《见证者》:作为见证者的玩家。
      – 从直接的谜题到隐藏的谜题(顿悟体验)。
      – 只有在游戏在模仿现实时,特定的细节才是必要的。
      – 如果游戏是自指的,以机制为中心的,特定的细节不必要。
      – 如何把互动关系理解为一种数字现实?
  • 物质性是图像的物质性还是机制的物质性?
      – 《论数码物的存在》
      – 数码物一层层删除不会剩下任何东西。(对比康德的思路,剩下空间。)
      – 从康德转到海德格尔:上手事物的存在结构。
      – 空间性不应该比照现实空间。
  • 在世的空间性通过现象学体验(反馈回路)来完成。
      – 玩家被反馈回路缝合到游戏之中。

周岩《游戏中的感知:群体意识与私人情感》

  • 《半条命》的叙事。
  • 生活历程的游戏化。
  • 从3D到VR。
  • 做游戏MOD或自制游戏。

杨宸《数字魔圈与控制论界面》

  • 文献综述:
      – 八十年代的游戏设计。
      – 《新媒体的语言》。
      – 赫伊津哈到Caillois到Juul。
          – 魔圈的消失与交互性的凸显。
      – 日本的游戏现实主义之争。
          – 游戏中的死亡。
      – __Computer as Theatre__。
          – 游戏的过程是游戏者拥抱现实的子集的过程。
  • 异时空的本质是递归行为。
  • Galloway:Intraface(界面内的界面)表明了界面外世界的存在,即社会性。
      – 《动物森友会》的贷款界面。
      – Intraface(或许可以翻译成『超面』或『出面』)是艺术品中心与边缘的界面。
  • 不必玩政治性的游戏,要政治性地玩游戏。

武子杨《游戏模拟机制的研究与创造》

  • Why Game? Can People in the Art Think?

李佳《游戏世界中的性别身份政治》

  • 劳拉的身体变化。
  • 各种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