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电报群中「请求」大家多发些邮件后,终于收到了一封能够写文章回复的邮件。恰好也是自己能处理的事情(同时刚换了新的键盘,准备稍微适应一下),就不计长短随手写写。信件内容如下:
我是一名大一的社会学学生,在第一个学期中尝试进入这个学科,比如在豆瓣上找了些书来看,上学期在豆瓣的不同人的推荐下,看了几本书,比如伯格的《与社会学同游》,瑞泽尔的《古典社会学理论》以及柯林斯的《发现社会》等等,但是一无所获,总有一股感觉在学科的围墙外的感觉,接下来也不知道怎样读下去了。本来等分导师了之后可以去找导师求个书单,但是学校随机把我分给了一个社会工作的导师(大类招生),我尝试去找社会学的老师求个书单,但无一例外都推荐了同两本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学的想象力》。而且我并不敢去找我的导师,一方面是因为社恐,另一方面是我的导师在上社工概论课时,展现了一股惊人的社工精神和一种将社工伦理融合进日常生活的处事原则,让我面对她时原本社恐的状态雪上加霜(本来是一睁眼一闭眼一咬牙然后十分飞快地说出来就可以的事,但因为这个原因困难得多)。所以,看到可以发邮件就尝试了能否获得一个书单。
考虑到是文章的制式,就不打什么「见信好」这类的话了。简言之,邮件明面上是想要一个社会学书单,实质是问怎么才能进到社会学的围墙里,或者就是社会学入门的方法。说到方法,不同学科肯定有专门的方法教学,教你怎么做研究,怎么提出选题,怎么撰写文章,甚至可以教你怎么在学界混。大体上这是一种常见的进入「社会学界」的方法,就是说,按照这套方法走,多读点东西,熬几年,天赋不论,关系不论,大体上能够明白社会学在做什么,社会学人在做什么。然而这个时间长了些,而且有些像混日子,所以不太适合大一新生。那么话说回来,如果不是靠专门的方法论教学,又要怎么靠近社会学一些呢?
倒也不复杂,就是阅读。也不是读伯格、瑞泽尔或柯林斯,更不是韦伯或米尔斯(这两位完全不适合在无人导引的情况下阅读,几乎都是高年级或是理论功底稍好些以后才能读明白的东西),而是读一些有「经验感」的东西。一般来说,大一新生,不论什么专业,最欠缺的就是经验感。倒不是说新生在理论上多么擅长,也不是说混社会混少了,而是说似乎缺乏一些基本的对外部世界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可以有很多来源,例如读了许多小说的人会对他人的情绪、状态更为敏感,看了许多新闻的人或许更能理解不同人或事件之间的互动逻辑,多少有些恋物癖的人或许会对不同物体的差异或是运动更有感触。
所有这些对于世界的理解能力,或者说洞察力,都是支撑「社会学学习」的关键所在。严格来说,并不是所有专业方向都有这方面的需要,数学或物理这类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自不必说,经济学这类强调反知觉的学科对感受力的强调更倾向于深刻而非如此「泛滥」。可要是限制在社会学或人类学领域了,这样的能力就是重中之重了。且不论年级高一些后如何访谈、如何编织材料等等技能,至少有一点与此相关,那就是发现「社会学问题」的能力,或者用玄乎一点的学院话说,叫掌握学科的「问题意识」。举个例子,许多关于社会学的文章都会提到「社会学的想象力」,在我看来,所谓的想象力也就是一种感受力,不仅是感受事物本身,也要感受事物与特定理论、知识脉络的关联。
这种想象力自然可以被训练,也能够被习得。只是在进入校园的早期,尤其是阅读量较少的早期,这种能力似乎不那么容易掌握。因此,考虑到新生的种种缺陷(相当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小学教育阶段贫乏的阅读),所谓的社会学入门书单只有一种,那就是「读一切可以读的书」,越多越好。如果还要精益求精,有所选择,那么肯定是从民族志开始读,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薄荷实验」系列就非常适合新手入门,既展现了理论和现实的关联性,也保持了可读性,甚至相当程度上折射出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整个世界的丰富面向。在民族志之外,小说,尤其是纯文学性质较强的小说也是很好的阅读材料,短期或许不会有明显的改变,长此以往却会让读者更为敏感(简单说,至少读空气的能力会更强)。
一定要说的话,问题也并不复杂。为什么各类「入门书目」都并不适合拿来入门?大概正因为要入的不是社会学的门,反而是世界的门。所以要读的并不是社会学的书,而是关于世界的书,或者就是世界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