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登在《自我决定的孤独》里引述了一段阿多诺的话,少见地没给注释和出处,因此也难以考证,只能简单转引如下:「保持软弱、不激发力量是一种乌托邦」。无论是 Me Too 还是躺平学等话题,讨论者们往往会或正向(女性当自强)或反向(青年当自强)地要求激发个体的力量,以对抗伤害,或满足某种要求。对个体来说,或许这是一种快速解决问题的方式,但要求激发个体力量又何尝不是在回避社会的问题:与其激发弱者的力量,为什么不创造一个软弱者也可以有尊严地生活的世界?这是一种理解现代心灵史的思路:只有一个能接纳软弱者的社会,才不会制造出越来越多封闭而脆弱的心灵。
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其意自见
发明玻璃心
如果社会要很好地利用新信息,概念蠕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为什么在这么多不同的概念中,概念蠕变的方向是趋向于对伤害更敏感,而不是更不敏感?
讨论心理学中的「概念蠕变」(Concept Creep)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文章认为最近几十年来整个社会变得对「伤害」更加敏感,也就是所谓的变得「玻璃心」,这背后涉及到心理学的「概念蠕变」,诸如虐待、欺凌、创伤、精神障碍、成瘾和偏见等概念已经被扩展到包括更广泛的现象,同时伴随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作者提出了几种动因:心理学的自身扩张;响应自由主义议程;为涵盖越发隐微的不良行为;为了冲击保守派。尽管敏感性的提高能有助于回避伤害,但过度敏感也会导致能动性下降、接触/沟通困难和过度诊断等问题。
不是你爹的弗洛伊德
「我最初在十几岁的时候读弗洛伊德,觉得这很了不起……后来我接触到各种对弗洛伊德的深刻的女权主义批评,开始想,这是一大堆父权制的垃圾。但当我读了更多的书,并认识到你必须在他的时代背景下看待弗洛伊德,我就站到了另一边。有各种各样的弗洛伊德。你可以选择你想拥有的弗洛伊德。」
讨论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方法在当代心理治疗中的再度复兴,强调流行文化(梗和抖音视频)、图书电影如何拥抱精神分析的概念,而精神分析师的高经济收益也使得它成为了一条可行的职业道路。弗洛伊德的影响仍然很大,但是新一代分析家已经对弗洛伊德进行了改造,更加关注社会正义以及种族和阶级创伤,费用则是一如既往的高昂。
脆弱的 Z 世代
在这一点上,我们所知道的只有一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么多国家的女孩在同一时间发生同样的事情:全球迅速从翻盖手机(你不能做社交媒体)转移到智能手机和基于手机的童年。第一款带前置摄像头的智能手机(iPhone 4)于 2010 年问世,当时正值青少年大量换取翻盖手机 (在最初几年,很少有青少年拥有 iPhone)。Facebook 在 2012 年收购了 Instagram,这使该平台在宣传和用户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因此,2012 年是发达国家非常多的女孩每天花几个小时发布自己的照片,并滚动浏览其他女孩数百张精心编辑的照片的第一年。
从大量统计数据中发现在英语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中存在一个关键的青少年心理变迁:2010 年代初开始,焦虑和抑郁率以及自残和精神病住院率大幅增加。这种模式在所有国家都可以看到,女孩的增长幅度大于男孩,Z世代的增长幅度大于老一代。这一危机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具体因素与国家无关,很可能源于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大规模普及。
滑鼠般的爱情
「慢爱」为爱与性的转变提供了一个悦耳的画面,拒绝审视其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原因。这种观点忽视了约会经济学如何在 Z 世代和千禧一代关于性和关系的决定中占据重要地位。……约会者通过不断地进行不会导致依恋的约会,而感到越来越多的「压力」和「失望」。
最近二十年来年轻人的性欲极速下降,孤独感与焦虑感则与日俱增。文章讨论了约会软件在亲密关系中引入了或强化了一种市场匹配的意识(以及一种将爱情看作工作的感知),从而助力了这种大规模的性衰退,而扭转这种衰退的方式就在于想象一种非市场化、私有化的爱情与性。关于这一变迁更详细的讨论可参考易洛斯将出新中译《冷亲密》。
卡夫卡,派对动物
日记与卡夫卡不详的装置并无二致。它们同样不是为了肢解(disembody)生活,而是为了体现(embody)文学;它们只是一位作者的私密切口,只有将文字刻进肉体,他才能够写作。
根据卡夫卡日记的新译本(更忠实还原卡夫卡的原貌,而非如老译本一般故意美化其形象)对其生活进行重新考察。卡夫卡是一个忠实的读者,喜欢戏剧表演,也是一个派对动物,喜欢在冷天散步,直到身体无法承受,也喜欢泡温泉;他在写作方面是个完美主义者,但也能表现出温柔和快乐;他是一个完美的作家,但也是一个在政府保险机构工作的官僚。他的日记揭示了他的生活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组合,从快乐到痛苦,以及他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借此重新思考了卡夫卡肉体与文本的关联。
学书不成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角落里的老人
推理小说史一般称为安乐椅侦探代表,然而整个小说集中一篇安乐椅模式都没有:老人不止通过报纸来获得信息,在大部分案件中更是直接前往法庭现场,听取双方展示的证据和辩论过程,观察嫌犯的身体表现和面部表情,更不要说不知何处而来的各种警方内部资料。然而以上也引出了本作值得玩味的几点:其一、作为边缘人的老人与女性记者探讨各类社会案件,所有讨论都发生在结案之后,也并没有人试图扭转裁决的结果,嫌犯逃之夭夭,正义并未得到伸张;其二、法庭、警局、证据、报纸、人体具有一种一贯的透明性,资产阶级中弥散着一种被冒命顶替的恐惧(想想案件中过半都是互换身份的诡计),而老人则能穿透所有的迷雾;其三、由于最终无人认罪(包括最后一章的反转也未被承认),所有的推理都是艾柯所说的元溯因赌博,透明性在此重新变成了迷雾。
自我决定的孤独
流畅好读的触觉小史,从触感、伤害、距离、自我等几个方面讨论现代社会中触觉的意义,与其说是理论作品,不如说是纸上策展:通过大量插入脚注的方式兼顾了理论深度与阅读快感,也纳入了访谈、文献、小说、电影等等多样的经验形态。除去一些常见讨论外,比较值得关注的是普莱纳斯和福克斯两条理路,尤其是对身体(Körper)和躯体(Leib)的区分。如果放在理论史里回看:和低垂之眼平行的发展是触觉的消失,是物质表面从木头、织物到金属、钢铁、屏幕的变化,如此考虑,假设变形是源于经验的形态而非经验的方式,像罗萨所说的敞开自身也未必能引入异质性的经验并形成共鸣。
秉烛夜游
秉烛夜游,昼短夜长
神之天平
超级好玩的横版卷轴 ARPG,由制作者一人做了 14 年的游戏,讲述了一个王道冒险的故事,也是关于时间和命运交织的叙事。游戏 JRPG 的正反馈做得很好,肝得并不乏味,良好的打击手感,几十种凭依技解锁和上百种武器装备的收集,使得升级打怪救「公主」的旅程充满快感,令我爆肝 70 个小时还是意犹未尽。
但最喜欢的还是游戏的风格,画面、剧情、音乐皆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有些人因复古画面被劝退,但越品玩越能感受到游戏的画风和其他元素相得益彰的融合。音乐极其动听,每一章节的配乐都可以单拎出来循环播放。游玩过程中为剧情数次落泪,开篇第一章就令我起鸡皮疙瘩,过去/现在、记忆/幻想、鬼影/真实、生与死界限的交织、庄周梦蝶之感,让我想起《佩德罗·巴拉莫》。
玩物丧志
玩物丧志,岂不美哉
计划里本应如闪电战一般的研究已经做了两月,文章却只写了五分之一,继续下去连从前看过的文献都快忘光了。不得已只好尝试用此前一直看不起的 Readwise 功能来定期复习文献。除了从 PDF 还有照片整理导入之外,由于不少专著是在微信读书阅读,也就找起了同步或转换的方法。仅就转换导入这一点,Notepal 算是能用,只是在格式稍微复杂一些的文本里(例如原文笔记带分行或英文逗号),生成的 CSV 需要手动调整一下,不然无法导入 Readwise。
最近几年逢人就推荐 Ghost,实在是因为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Ghost 开源、可自托管、主题亮眼、前端轻量,还可以和 Zapier、Ulysses 等等应用有不咸不淡的联动。去年 5.0 版本发布以来更是在订阅管理、邮件通讯等方面不断精进,各种意义上都是比 Substack 或竹白更好的入口。硬要说缺点就是从来没有认真做过 CJK(中日韩)语言支持,导致几乎无法在上面写作(但谁又会在博客窗口写作),以及中文区无法用 Stripe 导致订阅多少有些困难。至于搭建方式,可以白嫖 Railway 每月 5 美元的限额,应当够用;或是自己弄一台 VPS,在上面用 Docker 部署(技术白痴也可以考虑一键安装 Coolify 后再一键安装 G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