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一直是文化史和社会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糖、咖啡、茶叶等等话题都早有经典研究,在「如何吃」方面,节食、减肥、暴食等等研究也是源源不断。当代食物研究的兴起背后存在着双重进程:其一是人们越发意识到,「灵魂聚居在身体之内」的事实,唯心论或唯灵论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发边缘,身体的构造(饮食、锻炼)相应的越发重要;其二则是食物变得越来越意识形态化,吃什么不止是一个营养学问题,也彰显着自身的社会处境。经典哲学家往往嘲笑费尔巴哈的「我即我所吃」,当代生活却开始不断强调身体、进食、器官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和自我感受的关联。二十一世纪的哲学未必不能是一种「吃的哲学」,「吃什么补什么」也不再是一句玩笑,而是切实支配着进食的逻辑。
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其意自见
食物的政治
贝瑟妮·布莱森声称,接触许多不同类型的流派,特别是那些传统上被认为是低俗的流派,可以获得社会和文化资本,并指出「宽容本身可能将高地位的文化与其他群体文化分开」。高雅文化已经转变为更加国际化,但这种变化只是为了将自己与「非高地位(群体)文化」区别开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品味的拓展本身就是一种排斥工具,一种让人证明自己比——区别于——他们所拥护的品味的群体更具宽容性的方式。
讨论美国食物的仕绅化进程及其对空间和产品的影响。仕绅化通常被认为是 「洗白」(whitewashing)和经济因素造成的低收入人口迁移相关,但仕绅化也可以看作一个意义创造的过程。在美国,白人和黑人的空间想象力之间的较量是绅士化的一个关键的意识形态方面,它导致了人们对真实性的渴望,而这种真实性往往完全按照白人郊区居民的条件来定义。仕绅化构造出的品味的真实性(以及所谓「光晕」)都基于典型的白人偏见,与此同时,这种具有霸权性质的品味也在不断拓展之中,并通过自身的杂食来证明其优越性与正当性。关于上层阶级的品味杂食性的讨论,也可以参考《特权》。
健康的冰淇淋
冰激凌传奇故事展示了这个过程在实践中是如何运作的。关于任何特定的科学调查,都可以讲述许多故事,而选择一个是一个混乱、充满价值观的过程。科学家可能会担心他们的故事是否符合常识,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它。他们还可能担心它会对公共健康或他们的信誉构成威胁。如果有什么教训可以从饮食界最令人不便的真相的启示中吸取,那就是科学知识本身是一种包装好的商品。数据,无论它们显示什么,都只是原材料。
多项研究显示冰淇淋和酸奶摄入都与降低糖尿病风险相关,但学者们往往用「反向因果关系」或样本偏差等等原因解释冰淇淋的相关性,却从未如此反思酸奶的「健康」。科学(尤其是基于统计的科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量日常信念,它只是一种有限的甚至固执的真理。
母乳、怜悯与权力
越来越自然主义的身体描写,使得古典题材中的罗马慈善画带有强烈的性刺激,消弥了越来越模糊的隔离感与神圣的差别。在加斯帕尔·德·克雷尔的展演中,佩罗执行哺乳父亲的可鄙动作时面部表情复杂。羞耻与困境,责任与爱,当她采取母亲学习的有意识的静止动作,以便促进母乳流动,他的表情充满满足的喜悦。
讨论中世纪以来的艺术作品中对女性母乳喂养的描绘及其不同历史意味,研究母乳喂养在父权制、古典神话、基督教乃至殖民世界中的作用,讨论母乳喂养(父亲、孩子或其他男性)的性化如何表现了中世纪以来的男女之间的权力关系变迁。
社会的麦当劳化
麦当劳化意味着在数量日益增多、差异日益加大的社会部门中寻求最大的效益。效益意味着为达到一既定的目标选择最佳手段。……在已麦当劳化的社会中,极少有人会主动地去寻求达到目的的最佳手段。更确切地说,他们只是依赖于那些在先前已被发现并在各种不同社会环境中已被制度化的最佳手段。因此,最佳手段可能就是已被写在某公司的规则和规定中的某种技术;或者就是在职业社会化过程中教给雇员们的那些东西。如果人们总要自己去发现达到目的的最佳手段,那么这种做法将会是低效的。
瑞泽尔名作《社会的麦当劳化》节选,议题关注日常吃喝在现代生活中的变化,理论大体不超出理性化和效率化的议题,但由于概念化做得很好,已成一代理论经典。
饥饿的法庭
然而,数以百万计的人在卡尼曼的书中读到了对饥饿法官研究的不加批判的总结;还有很多人在他最近的畅销书中再次读到了这个研究。他们「了解到」人类是如此不理性,以至于即使是饥饿感也能对有关人们生活和自由的重大、严肃决定产生巨大影响。但是,如果斋月研究表明了什么,那就是有关人们心理的简单、引人注目的故事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毕竟,像人类理性这样的东西有多大可能是直截了当的呢?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引用了一项对以色列法官的研究,研究发现法官越饥饿越不容易作出积极判断。文章引用另一项新的、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进行的研究,研究发现了相反的结果,即法官每多禁食一小时,就更有可能宣告被告无罪。尽管两项研究在方法上都有些问题,但两相结合,至少说明人们对理性和思维的理解尚有拓展的空间。
学书不成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三口棺材》
卡尔在菲尔博士系列中不断使用二十世纪的侦探处理十九世纪的问题:对陌生人的恐惧,以及延伸而来的自我不确定性——「潜行于全案始末的那个身影,会不会只是一具空洞的躯壳?」——解决问题的方式则是使用基本的物理知识(或者说日常事物的有机排列)将窥探到的不可描述之物变成光学装置,将魔法降解成魔术。《三口棺材》中复现了道尔在福尔摩斯系列中发现的大量外来人,差别则在于具备更强的跨国意识,海外的背景(动乱、战争)与英格兰的街道形成对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短暂和平(尤其在英国)对推理小说的影响在此彰显。开头(限定部分文本的绝对真实)与密室讲义(角色承认身在小说之中)部分已有元文本意识,广为流传的密室讲义有开创之功,今天看来则略显陈旧。不知行文问题还是翻译问题,阅读体验远远不如《燃烧的法庭》。
《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
目录上天入地无所不包,正文尽是八卦絮絮叨叨。早期心理学史往往以科学进步论为基调,讨论心理学如何通过实验完成分化、建制化,今天面对无比分裂的各类心理学研究(认知、行为、治疗各不沾边,且几乎都不继承早期研究的背景和语境),研究者已经放弃寻找叙事线索,只能述而不论,将心理学史变成一部「范式变迁史」,甚至无力讨论范式转变的意味。最值得阅读的是第二章,算是十分简要地说明了各类问题和立场,对建制化的心理学(尤其各种实验室研究)的关注多于早期传统。讨论经验主义、联想主义、理性主义等等传统时大量列举人头、详述生平,反而是对其核心学说讨论不多,现代部分则有所好转,行为主义、反行为主义(格式塔和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的三条线索比较容易把握。翻译不算流畅但错漏应该不多,人名统一但经常使用非标准译名,算是编校疏漏。
秉烛夜游
秉烛夜游,昼短夜长
邪恶冥刻
不止于打牌!令人耳目一新的卡牌游戏。Steam商店里的官方介绍已经十分吸引眼球,心里的种种预设在上手之后逐个打破或证实,比起牌组构建,确实更像是令人汗毛倒立却目眩神迷的暗黑冒险史诗。
若是牌技不精,流连于第一幕便会以为这只是一个画风独特带有一丝恐怖和神秘学色彩的卡牌游戏,而实际上该游戏混合了卡牌、肉鸽、密室解谜、meta 等元素,非常有趣,每一幕的剧情和画风皆不同,幕间小剧场亦令人细思极恐,可万万不能被剧透。
作为游戏基础机制的打牌并不逊色于其他元素,令人十分上瘾,不擅长打牌的玩家亦有逃课玩法,总的来说是一个值得一步步解谜解锁全成就的游戏。
玩物丧志
玩物丧志,岂不美哉
给 Obsidian 装上类 Notion 的逻辑,支持自定义顺序、自定义图标、多视图展示、多工作区域等等,对界面的调整也非常上道,各种控件的排列方式显著好于原生 Obsidian。对输入模式也进行了调整,支持用「/」键唤出命令,但我个人使用不多。相对有意思的是多视图中的卡片和 Flow 模式,前者在定义好之后允许排列展示卡片(尽管还是不支持拖拽),后者能够将文件直接顺序串接阅读,两个视图适用于管理卡片笔记或胶囊笔记,虽说管理上还是不如 Scrivener 顺手,但至少不像原生 Obsidian 那么残废。
DeepL 的官方 API 贵到发指(一个月 50 万字符免费额度)而且非常难申请(需要特定区域的信用卡),相较之下 RapidAPI 里第三方基于网页制作的 API 显得非常划算:一个月 5 美元就可以翻译 1500 万字符。适合拿来和 Bob、Immersive Translator 这类软件、插件合起来用,在系统内提供全局所有场景下最好的翻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