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两位编辑贝茨(Charlotte Bates)与摩尔(Kate Moles)所承诺的一般,《与水共生》(Living with Water)是一本像水流一样温润而有力的作品。一如河流联结起不同之流,这本文集将社会学、人类学、环境研究和艺术实践等不同思想衔接起来,将学术分析、艺术干预和个人叙事融为一体,展示了水如何同时塑造我们的物理环境、社会关系、文化实践和思维方式。

本书分为「漂浮」「流动」与「沉浸」三个部分,分别探索了三种不同的与水共生的独特方式。从掠过水面,到随水漂流,最终浸入其中,这种安排似乎是在模拟人类与水流的相遇,从表面的接触到深层的沉浸,每一层次都揭示了人水关系的不同维度,从而创造出一种自然的过渡,映射出人与水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从观察者到参与者,再到液态世界的栖居者。

在「漂浮」部分中,我们在一系列案例中遇见水上与水边的多样人生。无论是在水库边寻求慰藉的青少年渔民,还是穿越古老水道的渡轮乘客,抑或是在伦敦液态街道上航行的运河船居民,这些细腻的描绘共同指向水对生活方式与社会关系的塑造作用:水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背景,而是日常生活编排中的重要参与者,创造出独特的社会空间,同时揭示出人类适应与水生环境之间经过世代演变的更深层次联系。

「流动」部分转向更广阔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水如何逃脱人类的控制,以深刻而意想不到的方式挑战现有知识体系。通过各种案例——从卡尔加里专注聆听地下水声的泄漏探测员到抵抗芬迪湾潮汐能开发的原住民社区——本书揭示了水如何流经并扰乱我们控制和理解它的尝试。此处的水既是物质力量又是政治力量,它挑战了殖民主义的资源管理方法,同时展示了环境变化如何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与不可控水域的关系。

最后的「沉浸」部分带我们潜入水下,邀请我们更深入地沉浸在水的神秘与变革之中。在人与水的种种亲密接触中——在都柏林湍急的利菲河中勇敢游泳的野泳者,沿着蜿蜒的楚恩河(River Churn)的诗意漫步,还有在南半球树下无水游泳的沉思——作者们探索了「沉浸」之中蕴含的变革性力量。水不只是物理沉浸的媒介,还是一种溶解身体与环境之间界限的力量,重塑着我们对自我和栖居的世界的理解。

在丰富的主题之外,本书在组织上的流动性同样延伸到其方法论中。作者们在篇章中自然地结合学术分析与个人叙事、参与观察与艺术创作、理论反思与身体经验。这种多样的方法汇聚起来,创造了一种超越传统学术界限的丰富理解综合体。不同体裁和方法的交织不仅反映着水的流动性和联结性,还展示了形式和内容如何相互协同起来叙述「与水共生」的主题。

正所谓「百川东到海」,本书的多样方法最终也汇聚成连贯的理论视角。性别是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从公共浴室如何作为维多利亚时期工人阶级女性的社交空间到当代女性如何在野泳中自我赋权,跨越时空的不同叙事揭示出水域与性相之间的复杂关系。此外,文集对感官和身体的强调进一步溶解了人与水的界限,揭示了身体与水交织的复杂纠缠和网络,挑战了传统的人类和自然领域分离观念。

尽管读来生动有趣,但本书也有断流搁浅时。其一,尽管作者们渴望绘制全球水域,但大部分研究案例主要在英语世界(尤其是英国),对不同社会和传统之中与水共生的不同方式缺乏关注;其二,本书对城市环境中越来越重要的技术中介的与水共生缺乏关注;其三,本书结构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三个部分之间各自相对独立,没有明确接合处,需要读者自行拼接起来。

总而言之,《与水共生》成功表明水并非一种有待管理的被动资源,而是一种与个人、社区和社会共同演化、共同涌现的力量。在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这本文集表明与水共生需要的不只是技术解决方案,还需要意识到水的能动性以及我们与它们的联系。对环境人文和不止于人社会学的研究者,以及任何试图理解与水共生意味着什么的普通读者来说,本作为重新想象我们与水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见解。

本文为自产自译,有翻译腔在所难免。英文原版(多么权威的用词)发表在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Magazine,也就是 TSR 的在线副刊。你问我什么是在线副刊?大概就是「少年JUMP+」和「少年 JUMP」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