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物质转向」或「物质性」已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媒介研究、人类学、艺术学、社会学、STS)中不可忽视的视角。作为「物质性」研究的重要进路,「设计」与「设计理论」(Design Theory)至今仍未得到中文世界的关注,国内少有系统地从社会科学角度对「设计」(Design)进行研究,探究设计与社会间的关联的课程。

作为一门探索性的讨论课程,《设计与社会理论》希望从社会理论的视角进入设计理论,通过对MIT经典设计研究课程的改写与发展,初步建构起讨论「设计物」与「设计行为」的多维框架,并帮助学生将这种反思性的意识带回日常生活中,用于理解、感受、分析无处不在却又从未被注视的隐匿之「物」。

课程标签

事物;设计;知觉;记忆;身体;社会。

课程性质

本门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并且不仅是一门「设计理论」课程,同样是一门「社会理论」课程,这意味着:

  1. 课程学科定位模糊,对中文研究者/学者来说,问题意识相当特殊,存在一定实验性质。
  2. 课程难度较大,涉及问题较多,没有一本通的教材,课纲是你唯一的依赖。
  3. 课程有近似(甚至超过)一般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阅读量,且大部分材料阅读难度不低,表面上的材料相关性不强。
  4. 课程几乎完全以文本为核心展开,但与经典导读课不同,课程不围绕单一文本进行讨论,只有少数重要文本会在讲授过程中反复涉及。

课程要求

基本说明

课程将包括八讲内容,互动性偏弱,理论性较强。基于理论课程的一般情况,你拥有在课堂上走神或偶尔翘课的权利,但由于课程内容非常紧凑,走神或翘课或以任何形式神游在讲述之外,都可能导致你无法听懂后续的内容。

课前准备

作为一门理论课程,阅读课程文献是你唯一需要做的课前准备。在课程大纲中,课程文献将分为课前文献与参考文献两类:

  1. 课前文献有必读与选读之分,每讲必读在20-50页,选读不设限制。必读文献对理解课程内容有奠基性的作用(不读基本听不懂),选读文献对理解课程的难点有相当程度的帮助。
  2. 参考文献将包括一些以中文为主体的教材、专著或论文集,所有参考文献不要求阅读,仅列出供学生日后参考。

课堂互动

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互动性较弱,讲师将在每一讲课程中安排一到两次讨论,并视讨论质量高低,随时调整后续讲授计划。此外,由于课程难度较大,且讲师本人常常语速较快,欢迎以任何形式打断讲授并提出你的问题。

课程练习

由于工作坊剩下三门课均包括「动手」环节(且讲师本人患上腱鞘炎和滑囊炎,已是物理意义的手残),本门课程并不包括动手实践,仅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设置三次小作业,所有作业均以文字形式完成。

课后答疑

考虑到课程难度问题,除讲课时间外,早上十点到晚上八点的任何时间,你都可以找讲师进行答疑。只是考虑到讲师本人有较为严重的社恐,所以无法同时接待过多学生,讲师将提供一份在线日历,标识出空闲时段。

结业项目

写作是你在一门理论课程中获得进步的最好方式。原则上,课程结业时,为了让每位同学学有所得,讲师希望每一位同学能够提交一份与课程八讲内容中任意一讲相关的阅读笔记或小型研究论文,你可以在课后答疑时间中与讲师沟通题目,或闷头写一周给讲师一个惊喜。

无论何种选择,最好的情况下,你应该在第二讲结束后有初步的选题目标,并开始检索资料;第五讲结束后有初步的研究计划/文章提纲,并与讲师沟通修改;第八讲结束后有文章草稿或初稿。稍差一些的情况,例如你太忙了或者希望享受上海四十度的夏天,那么你可以将中间部分无限延长,只提交一个题目或研究计划/文章提纲。

课程大纲

第一讲:何谓设计?

课堂内容

  1. 为何要开设这门课;
  2. 设计与社会的关系;
  3. 设计与其他行为的差异;
  4. 设计作为文化与设计文化;
  5. 设计的定义:设计(Design)或设/计(De-Sign)

阅读文献

必读
  • 弗鲁塞尔,《关于「设计」》(收录于《事物的形状》,讲师自译)
  • 弗鲁塞尔,《设计:为了/去移除阻碍的阻碍》(收录于《事物的形状》,讲师自译)
选读
  • John Heskett 《设计,无处不在》
  • 威廉斯《关键词》(词条「文化」)
  • 维克多・帕帕奈克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第一章)
  • 福蒂,《欲求之物:1750 年以来的设计与社会》

课后练习

举出一件最具社会性的设计物(可大可小,可贵可贱,可实可虚),并说明它的「社会性」何在。

第二讲:功能、形式、装饰

课堂内容

  1. 现代设计的先锋:卢斯论「装饰与罪恶」;
  2. 形式服从功能:德意志工业联盟与路易斯・沙里文;
  3. 形式、功能、装饰的定义与再界定;
  4. 非西方语境中的「形式」与「功能」;
  5. 重新理解「功能」与「设计」。

阅读文献

必读
  • 卢斯,《装饰与罪恶》(收录于《装饰与罪恶》)
  • 路易斯・沙里文,《形式服从功能》(翻译收录于《设计真言》)
  • Gronert,《齐美尔的壶柄:一项历史的和理论的设计研究》(Siegfried Gronert (2012) Simmel's Handle: A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Design Study, Design and Culture, 4:1, 55-71)
选读
  • 柳宗悦,《工艺文化》
  • 贡布里希,《秩序感》

第三讲:视觉、认知、示能

课堂内容

  1. 天真之眼与感伤之眼:中世纪以降的视觉理解
  2. 眼见之思:贡布里希与吉布森之争
  3. 「看」的道德:吉布森、Affordance与视觉的「道德」
必读
  • Jeff Johnson,《认知与设计》(第二章)
  • 阿瑟·丹托,《作为艺术史家的动物——关于纯真之眼的反思》
  • 贡布里希,《天空是界限》(收录于《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
  • J.J.吉布森,《视知觉的生态进路》(序言与简介)
选读
  • 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
  •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
  • 贡布里希档案,《贡布里希与吉布森之争》(https://gombrich.co.uk/gombrichgibson-dispute/

第四讲:情绪、情感、情动

课堂内容

  1. 「情绪」(feeling):格式塔与进化心理学
  2. 「情感」(emotion)设计:行为设计与游戏设计
  3. 「情动」(affect):德勒兹与吉布森

阅读文献

必读
  • 诺曼,《情感化设计》(第四章「乐趣与游戏」)
  • 德勒兹,《情动与观念》(收录于《德勒兹与情动》)
选读
  • Tynan Sylvester ,《体验引擎》(第一章)
  • 甯應斌 / 何春蕤,《民困愁城:憂鬱症、情緒管理、現代性的黑暗面》

课后练习

举出一个非游戏领域的「游戏化」产品/现象,并分析它运用了哪些机制。

第五讲:时间、空间、记忆

课堂内容

  1. 密度:空间的复杂性
  2. 速度:时间的复杂性
  3. 文化悲剧/记忆悲剧
  4. 界面(Interface)作为必然

阅读文献

必读
  • de la Fuente,《画框、壶柄与风景:齐美尔与物的美学生态学》
  • 乔治・库布勒,《时间的形状》(第一章)
  • 约翰・厄里,《全球复杂性》(第七章)
  • 亚明・那塞希,《穿行社会》(第二章)
选读
  • 齐美尔,《货币哲学》(第六章)
  • 乔治・库布勒,《时间的形状》
  • 约翰・厄里,《全球复杂性》
  • 克內爾 (Georg Kneer) / 納塞希 (Armin Nassehi) ,《盧曼社會系統理論導引》

第六讲:界面、软体、身体

课堂内容

  1. 界面/媒介之分
  2. 软件研究,或软件体的生命周期
  3. 吾栖之肤,或作为界面的身体
  4. 案例:DDLC(心跳文学俱乐部)中的反抗政治

阅读文献

必读
  • 马汀・德,《作为界面的城市》(第二章)
  • 克里斯・希林,《身体与社会理论》(第一章)
选读
  • 基特勒,《软件不存在》(收录于《实体之夜》)
  • 本杰明・布拉顿,《城市穿戴着我们》
  • 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
  • 马诺维奇,《新媒体的语言》
  • Harvie Ferguson,《我和我的影子》(节选,讲师自译)

课后练习

查看并列出你的手机中所包括的传感器及其控制权限的开/关方式。

第七讲:控制、调制、权力

课堂内容

  1. 光辉城市:从巴黎到北京的城市改造史
  2. 民主设计或大众设计:设计的生产性权力
  3. 「控制社会问题」:设计的观念性权力

阅读文献

必读
  • 哈维,《巴黎城记》(第二章)
  • 维克多・马格林,《设计,为乌托邦而奋斗》(第六章)
  • 德勒兹,《论控制社会》
选读
  • 柯布西耶,《光辉城市》
  • 罗安清,《末日松茸》

第八讲:设计理论的未来

课堂内容

  1. 设计X社会
  2. 思辨设计
  3. 客体之诗
  4. 数码物的存在
  5. 情与境
  6. 讨论:研究选题或研究进展。

阅读文献

必读
  • 安东尼・邓恩 / 菲奥娜・雷比,《思辨一切》(第三章)
  • 博格斯特,《外星人现象学》(第一章,讲师自译)
选读
  • 约翰・赫斯科特,《设计、历史、经济学》
  • 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